特立独行的人,其实很珍贵-环球快报

来源:凤凰网 发布时间:2023-05-05 17:55:15

不知道大家读过古斯塔夫·勒庞的《乌合之众:大众心理研究》这本书没?


【资料图】

书中指出,当我们独立于群体之外时,我们的个性很容易表达,因为很自由,表达了也没人管你~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

但当我们融入群体之后,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,思想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。

这个观点有些极端。但此书很值得一读,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身,尤其是当我们的群体行为游走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时候。

最近,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“从众”,指的是“随大流”。但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,“众”这个字,由三个“人”字组成。

三人为众,意思是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,已经不算少数了,这是成语的解释。巧合的是,在诸多心理学实验中,也证实了“一旦群体规模达到3-4名成员后,群体的影响力似乎就达到了最大值。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度并不会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。”意思就是,如果群体规模达到3人,在心理学的实验里,和30人的差别不大,就可以称之为“众”。

咱们的成语解释,咱们的文字写法,和心理实验的结果完全一致?有一种很精巧的感觉哈哈。

01

生活中的“从众”场景

大家在进入电梯后,是不是会不自觉地转身,统一面向电梯门?不过仔细想想,并不是每次进电梯后都转身,有时候也会靠着一边,对吧?那,什么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转身,或者说,不转身就不舒服呢?

在其他人都面向电梯门的时候。

如果这个时候,能够泰然自若地和其他人面对面站着,那你值得一个“社牛”的称号!因为大家都面向电梯门的行为,就是群体给你的压力,会让你不自觉地和他们一样,转过来,加入他们。

前两天我和老婆孩子在深圳逛公园,碰巧看到了一个飘走的气球,就突发奇想,想看看这个气球到底能飘多高。然后就抬着头,一直盯着,大概有十几分钟时间。

因为我们有3个人,符合“众”的概念。所以路过的人就有点好奇,“这三个人在干什么?天上有什么的东西?”然后也会驻足,抬一下头,看看天空。就这样,第4个人,第5个人,第6个人。。。

一个随意之举,吸引了不少人“从众”。我们的家庭娱乐,不小心复制了米尔格拉姆等人在1969年纽约街头做的实验(Milgram, Bickman, & Berkowitz, 1969),他们让人在拥挤的街道上驻足,望向六楼的窗户。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多,从众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,因为大家都想看看,“他们到底在看什么?”

生活中处处是心理学(这几天我儿子缠着我给他讲实验。他把实验当成故事听,觉得很有意思)。“非常观心”,就是“非平常角度观察心理”。

02

为什么会有“从众心理”

我们的社会由“规则”组成,下有法律兜底,上有道德指路。除了特定环境下的明确规则要求(比如,上课不能随意走动),也会有大家约定俗成的规范(比如,礼尚往来)。

我们通常会自动的、毫无疑问地遵守这些规则,因为这是符合生存逻辑的。不可能大家都在逃避凶猛的野兽,你非要走上前去一探究竟吧?这个时候,先不管原因,跟着大家一起跑,才是上策。毕竟,其他人也都不是傻子。

不过,我们虽然是社会性动物,也想追求自己的独立。从众过头了,就变成“乌合之众”;独立过头了,就可能被群体排斥。这个度到底要如何把握呢?

心理学家就登场了。

03

哪条线更长?

阿希(Asch, 1955)邀请了123名大学生,进行一个视觉判断实验。实验需要这些大学生来判断左边的线段,与右边的哪一条线段一样长。

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,左边的线段和右边的线段C长度一致(图有点小,可能不太好看清)。

不过,实验的重点在于测试大家的“从众心理”。所以,每位被试(也就是参与实验的大学生,心理学中统称为“被试”)都会独自的和另外的6-7名提前安排好的参与者(假被试)一起参加实验。

在每轮的实验中,所有人都需要大声、依次说出他心目中的答案。注意,“大声”、“依次”,是让每个人公开自己的选择(这样就会行程群体压力)。顺序,当然是假被试先说答案,最后才轮到真被试。

这一过程重复了18次。在前2次的选择中,每个人都选择出了正确的答案。不过第3次试验出现了变化,当前6人很随意且自信地说出了错误答案后,真被试十分惊讶,“为什么他们都选了那个?是不是我看错了?”并最终也选择了同样的错误答案。

接下来的15次实验中,有10次所有假被试都会给出错误答案。你猜真被试在这总共18轮的实验中,选择结果如何?

实验结果发现,被试通常情况下会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结果。有25%的被试,自始至终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(很有自己的主见);有70%的被试,在多次的实验过程中,至少一次“从众”了,跟随了其他人的错误答案(普罗大众);有5%的被试,几乎每次都“随大流”,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(没有自己的主见)。

此外,这个实验还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结论。

第一个结论就是三人为众。当只有一名假被试表达错误的答案时,真被试的选择错误率仅为4%;当有两名假被试表达错误答案时,真被试的错误率为14%;当有三名假被试表达错误答案时,真被试的错误率提升到31%-37%。然而,在4、5、6名,甚至是更多人表达错误答案时,真被试的错误率并没有继续上升(见下图)。

第二个结论是重点哦。如果有一名假被试表达正确的答案,也就是有人支持真被试的想法,那么真被试就更大可能表达真实的想法,他回答的错误率能降低75%!

04

随波逐流vs特立独行?

不用怀疑,“特立独行”就意味着,坚持自己想法的人是少数的。所以,面对一致的大多数,少有人能够毫不动摇。或许我们认为其他人都是“乌合之众”,真理只掌握在我们这种人手里,他们看不清答案;或者我们只单纯的觉得,自己有必要给出不同的答案;有或者我们想获得他人的认可,而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。我们日常在追求正确答案和希望被人接受之间来回摇摆,不过许多实验验证,被人喜欢的愿望往往更强烈(Insko, Smith, Alicke, Wade, & Taylor, 1985)。毕竟,我们是群居动物。

然而,特立独行带来的是被排挤,那么随波逐流带来的可能就是对自己的麻木而闷闷不乐。在随波逐流的过程中,首先会渐渐丧失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其次会丧失掉自己的选择权,最终机械化、自动化地成为社会运转的一颗螺丝钉。

社会需要共识,但这个共识,是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的独立贡献汇聚而来。如果共识仅仅是受到从众的支配,而少了每个人自我探索的过程,甚至于许多聪明人愿意把黑的说成白的,那就比较可怕了。

阿希的研究发现,只要有不同的声音,就能够大大降低选择的错误率。有学者证实(Nemeth, 1986),这些人的不同意见,往往会激发对议题更系统、更深层次的思考,当然也有可能激发其他成员的认同。

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。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对的,就不要认为别人的沉默意味着他们都同意了,不如唱个反调吧:

“等一下,我想我们可能错了。”

参考文献:

Asch, S. E. (1955). 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. Scientific American, 19, 31-35.

Bassili, J. N., & Provencal, A. (1988). Perceiving minorities: A factor-analytic approach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14, 5-15.

Insko, C. A., Smith, R. H., Alicke, M. D., Wade, J., & Taylor, S. (1985). Conformity and group size: The concern with being right and the concern with being liked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11, 41-50.

Milgram, S., Bickman, L., & Berkowitz, L. (1969). Note on the drawing power of crowds of different size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goy, 13, 79-82.

Nemeth, C. J. (1986).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s of majority and minority influence. Psychological Review, 93, 23-32.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西方饰品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  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